➤一说起“防爆胎”,估计那些之前没有尝试过这种轮胎的朋友可能满眼都是羡慕的眼神;但今天这篇文章,我想通过自己的实际使用体验来分享下用防爆胎的车主,其实多数都是有苦说不出(说出来怕掉面儿,哈哈)。
字面上“防爆”二字确实已经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安心感,而事实上防爆胎其实并不防爆,反正根据我自己使用下来得出的结论是,防爆胎算的上是"智商税"的一种。
你们肯定很好奇得出这个结论的事实状况和理论依据是什么,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原来非防爆胎也能“防爆”?
首先要明确的是,“防爆胎”只是一种三人成虎的说辞,世上几乎不存在防爆的轮胎(当然除了类似特朗普的凯迪拉克防弹车上的特制轮胎)。
▲普利司通军用防爆车轮示意图(也就是货真价实的“防爆车轮”)
防爆胎学名其实叫“泄气保用轮胎”,或者叫“失压续跑轮胎”,英文缩写为RSC(RUN STABILITY CONTROL)所以,顾名思义,防爆胎不仅防不了爆胎,也不防漏气。
▲ 一般带有胎壁上“RSC”标识就说明轮胎具有缺气保用功能
防爆胎的最大作用,其实是在轮胎的气压(也就是胎压)低于标准值或者几乎漏完的时候,还能让车辆继续行驶一段距离。注意,这个“一段距离”非常重要,防爆机器人 ,稍后再展开细聊,而这恰恰又是防爆胎的一个巨坑。
那么,防爆胎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原理其实也并不复杂。为了比较两者差异,我们先从一般的非防爆轮胎开始说起。
我们在大街上见到的汽车的轮胎几乎都是子午线轮胎。1946年,法国米其林公司试制生产了全世界第一条子午线轮胎,自此,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家用车几乎都采用了这种轮胎设计。
事实上,子午线轮胎的结构并不复杂,从上面的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其帘线排列方向与轮胎的子午断面一致,轮胎的帘布层相当于其基本骨架,而轮胎中的钢丝带又具有较好的柔韧性以适应不规则路面的冲击,所以相对也比较经久耐用。
而广义上的防爆轮胎则是在一般子午线轮胎的基础上增强了轮胎侧壁的橡胶结构,简单说,就是防爆胎的胎壁会比非防爆轮胎的胎壁更厚、更硬,而且更重。
子午线轮胎公认的另一大优点便是无内胎的设计,这使得轮胎在即使被扎破后也不会呈现爆裂状的散开,而是仍会紧紧裹在轮辋上,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还是会保持一定气压,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这种情况,用简单的表述就是“慢漏”、“慢撒气”,说人话就是几乎所有车主都会遇到的“扎钉子”的情况。
很多时候,如果钉子够细的话,几乎很久都不会感觉到其实轮胎已经被扎到了,可能得过一段时间,胎压降到标准胎压以下,或者怎样都打不上标准胎压的时候,不少车主才会发现自己的轮胎被扎了。
——等一下,那不是几乎市面上所有的家用车轮胎都已经有“防爆”功能了吗?
当然了,这里也并不是想玩什么文字游戏,而是想要让各位知悉的是,当下的汽车轮胎科技甚至与10年前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非防爆”的所谓普通轮胎在安全性上几乎与防爆胎是一致的。
防爆胎听着唬人,性价比真不高